学生登录 教师登录 管理员登录

你所在的位置: 新闻中心

世界地球日:历史上十位杰出的地质学家

阅读次数:发布人:发布时间:2023-04-24

【了解我国优秀科学家】系列科普2——科普文章选登:历史上十位杰出的地质学家

近代历史上,我国的许多成就在世界上都取得极大的成功,无论在哪个方向,都是令世人震惊的,本文简单介绍一下近代历史上十位杰出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李四光不仅对地球科学有影响力,还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IMG_256

李四光

 

丁文江(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江苏泰兴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地质学家,1907-1911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获双学士,1911年5月,离英回国,回国后在滇、黔等省调查地质矿产,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担任《中国古生物志》主编长达15年,在地学界极有影响。除地质学以外,丁文江在地理学、人种学、优生学、历史学、考古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IMG_256

丁文江

 

王鸿祯(1916.11.17-2010.7.17),出生于山东苍山,地质学家,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是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之一。

IMG_256

王鸿祯

 

程裕淇(1912年10月7日-2002年1月2日):生于浙江省嘉善县城,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变质岩石学家、矿床学家、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地质科技管理专家、地质科学史专家。1946年曾获中国地质学会赵亚曾纪念奖,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被选为英国伦敦地质学会的荣誉会员,1995年获首届李四光科学特别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成部分,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以及其他部级奖励。主要从事变质岩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在变质岩深熔作用方面有开创性成果。

IMG_256

程裕淇

 

杨遵仪(1908年10月7日-2009年9月17日):广东揭阳人。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新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和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以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质学报》、《古生物学报》等专业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还担任过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分会以及其他一些国际地质学术组织的负责人。在古生物学、地层学、古生态学及古生物地理学的各个方面都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先后发表了60余篇论文,出版了7部专著。

IMG_256

杨遵仪

 

郭令智(1915年4月4日-2015年8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生于湖北安陆。曾任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代校长。郭令智长期从事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在华南首次发现板块运动和俯冲碰撞所形成的江南元古代沟弧盆系,突破了板块构造限于晚显生宙的观念。建立华南构造演化模式和格局,论证了板块俯冲边界自西北向东南跃迁的总趋势。得出华南成矿带和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提出鉴别大陆边缘的8项标志揭示我国陆内板块A型俯冲和前陆盆地形成机制1978年获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和全国科学大会奖。1990年获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0年,被授予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2015年8月5日下午3时42分,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101岁。

IMG_256

郭令智

 

池际尚(1917年6月25日—1994年1月1日):湖北安陆人,岩石学家、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和194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布仑茂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负责山东等地区域地质调查及北京南口花岗岩科研工作,特别是山东金刚石原生矿的科研工作,发表了大量论文,提出了中国金伯利岩的分类、命名原则和方案,总结了各类金伯利岩的岩石学特征,对寻找金刚石原生矿有重要指导意义。池际尚不仅在岩石学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区域地质调查、找寻国家急需的含矿金伯利岩、磷灰石矿床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IMG_256

池际尚

 

翁文灏(1889—1971):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者从政派”中官位最高、经历最曲折者,作为一名杰出的地质学家,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是中国地质事业的著名创始人之一。

IMG_256

翁文灏

 

刘东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辽宁沈阳人,籍贯天津,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1991年,2000年3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4年获“竺可桢野外科学奖”,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国际“泰勒环境成就奖”,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近60年从事地学研究中,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2009年3月6日,“刘东生星”(58605号小行星)被命名。

IMG_256

刘东生

 

王德滋,1927年6月27日出生于江苏泰兴,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至1993年担任南京大学地学院院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火山岩与花岗岩研究,他对中国东部和南部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花岗质火山一侵入岩体系,提出了次火山花岗岩的新概念,属于原创性突破,截至2016年6月,王德滋出版专著、教材、译著10部,在中国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了许多人才。

IMG_256

王德滋

(文章引用于百家号地球DD)

编辑:范佳奇

×

学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