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8日,第三届“高等学校地球科学虚拟仿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与拔尖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本次研讨会由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地球物理类、地质学类、地质类、地理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海洋科学类专业工作委员会,以及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地学/环境学科组联合主办,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共同承办。来自36个地球科学领域的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的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地球科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及拔尖人才培养展开深度研讨,共话学科创新与人才培育新路径。

研讨会合影
一、开幕式:共启地学教育创新新篇章
8月6日上午,研讨会在华天大酒店五楼春城厅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吉林大学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刘财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副校长张然教授首先致辞,她强调吉林大学作为承办方之一,始终致力于地学教育改革与创新,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凝聚行业智慧,推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地学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周勇义教授代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致辞,他指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着力点,联盟将持续支持地学领域的教学改革探索,助力拔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开幕式后,全体参会嘉宾合影留念,定格这一行业盛会的重要时刻。
主持人刘财主任
张然副校长致辞
周勇义副秘书长致辞
二、主题报告:聚焦技术融合与人才培养实践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主题报告环节,多位学界专家分享了前沿探索与实践经验。

主持人王典
北京大学周勇义教授以《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改革展望》为题,提出“能力导向型实验教学”框架,强调实验教学需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转变;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晅教授聚焦《虚拟仿真助力地学人才培养》,介绍了虚拟仿真技术在地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场景与成效,分享了虚拟仿真地学专业结合的吉大方案;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单玄龙教授分享“黄大年精神”引领下的吉林大学地学野外实践育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工作,将精神传承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地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范式。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杜震洪教授初探《AI for Geo-education的人才培养实践》,展示了人工智能与地学教育融合的前沿成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院长王功文教授分享《地质类虚拟仿真在科教融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以上分别为周勇义、冯晅、单玄龙、杜震洪、王功文作报告
8月6日下午至7日上午,研讨会持续聚焦专业领域深化交流。

主持人邱昆峰

主持人文晓涛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副院长陈旭教授、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毕乃双教授分别分享《海洋科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虚实结合的地球科学海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展现海洋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副院长文晓涛教授、沉积地质研究院副院长钟瀚霆教授带来《AI驱动下地球物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Outcrop3D群智共享数字地质露头平台的功能及应用》,其研发的数字露头平台获多校认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李伟副教授、东北大学侯振隆副教授则分别就油气地质人工智能、岩性与矿物智能识别的教学实践展开分享。







以上分别为陈旭、郭艳军、毕乃双、文晓涛、蔡国军、钟翰霆、李伟、侯振隆作报告
8月7日上午,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赵大军教授探讨《地质工程专业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探索》,中山大学包童副教授介绍《生命起源与演化系列课程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云南大学陈琪副教授展示《大理苍山变质作用及冰川演化探索虚拟仿真实验》,山东大学袁婷婷助教分享《高等学校地球科学虚拟仿真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与人才培养新路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程泳霖、吉林大学学生赵俊博还分享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矿物识别、长白山地质公园数据库建设等实践成果,展现了青年一代在学科交叉领域的创新活力。

主持人孟凡超

主持人王明常





以上分别为赵大军、包童、陈琪、程泳霖、赵俊博作报告
三、学术共识:凝聚技术赋能与育人初心
经过两天的深入研讨,会议形成三大核心共识:一是教学改革路径更明晰,以北京大学“四阶段-四能力-五转变”体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类培养模式为代表,为地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二是技术赋能实践更深入,吉林大学虚拟仿真中心建设方案、成都理工大学AI教学应用等成果,推动了虚拟仿真、人工智能与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精神传承载体更丰富,吉林大学“黄大年精神+野外实践”范式、学生将地质研究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探索,让立德树人初心在技术赋能中愈发鲜明。
四、闭幕式:传承使命,共赴新程
8月7日上午,研讨会在华天大酒店五楼正阳厅举行闭幕式。吉林大学刘财教授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成果丰硕,为地学教育改革与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特别指出的是,本次研讨会达成两个重要共识:一是未来地学实习基地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的问题;二是特殊地质现象等的保护需要立规的问题。随后,现场举行庄重的会旗交接仪式,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晅教授将象征会议精神的会旗,移交至第四届研讨会主办方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文晓涛副院长、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蔡国军副院长、沉积地质研究院钟瀚霆副院长。文晓涛副院长表示,成都理工大学将传承历届会议精髓,整合技术前沿成果,全力筹办下一届研讨会,持续推进地学拔尖人才培养创新。

会旗移交
五、实地参访:感受地学教育实践基地魅力
8月7日下午,参会代表前往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参观了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黄大年纪念馆和地质博物馆。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代表们亲身体验了地学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前沿功能;在黄大年纪念馆,通过实物与影像资料,深入感悟“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精神力量。实地参访让理论研讨与实践场景深度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参会者对“技术赋能教学、精神引领育人”的理解。






与会者参观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与会者参观地质宫地质博物馆



与会者参观黄大年纪念馆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地球科学领域搭建了开放共享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虚拟仿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与地学教育的融合创新。正如会议宣言所言:“当虚拟仿真遇见地学教育——我们丈量的是技术赋能教学的深度;当数字剖面覆盖野外路线——我们守护的是立德树人的初心。”未来,与会各方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合作,为培养地球科学拔尖人才、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25年8月7日